台達AI電源布局10年有成 以4大關鍵優勢搶佔市場先機
隨著AI伺服器算力飆升,不僅對電源與散熱系統的需求大幅成長,也推動電源從過往的輔助角色,一躍成為AI基礎建設的核心戰略元件,對電源廠而言,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新的挑戰,更是重塑產業競爭格局的關鍵契機。
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鄭謝雄表示,在全球AI伺服器電源市佔率已超過5成的台達,其成功並非偶然,早在10年前,台達便前瞻性地啟動相關戰略布局,成功建立4大優勢,才能在AI伺服器電源需求爆發的關鍵時刻,迅速掌握市場先機並取得領先地位。
首要優勢:以技術創新驅動產品升級
AI浪潮引發電源產業結構性變革,電源廠不僅要因應IT機櫃電力需求的大幅成長,更必須提升電源供應器的功率密度。為此,台達充分運用自身在技術創新上的能量和經驗,持續推動產品升級與變革,精準回應市場需求。
例如,因應電源設計從嵌入式(Embedded)逐漸轉向集中式(Centralized)的產業趨勢,台達在既有機架式電源(Power Shelf)產品外,進一步推出電源機櫃(Power Rack)解決方案,將電力模組從IT機櫃中獨立出來,有效滿足GPU算力快速提升所帶來的龐大電力需求。目前Power Rack已與客戶展開合作,預計2026年將有具體應用案例問世。
優勢二:為建立更緊密的客戶合作模式
在基礎設施建立在AI高效運行的需求下,電源是否足以支撐GPU的高效運行,會直接影響AI訓練與推論的效能表現。台達與晶片廠客戶建立緊密聯繫,從平台設計階段就開始合作,一改過去單純遵循CPU平台規格設計電源產品的做法。
同時,台達更積極擴大客戶合作版圖,將服務對象從CPU、GPU、ASIC商延伸至雲服務供應商(CSP),透過完整的產品線、豐富的晶片商合作經驗及穩定的產品品質保證,可以根據CSP業者需求量身打造客製化電源解決方案,協助CSP業者加速產品上市進程、提升市場競爭力。
優勢三:為打造全球分散式研發團隊
因應全球供應鏈去中心化趨勢,台達近年來積極調整研發布局,從過往集中在台灣與中國兩地,轉變成強化在地的研發能量。目前已在美國、德國、印度、泰國等地設立具規模的研發據點,並透過內部IT系統與協作平台進行資訊共享,實現跨區域聯合設計與A地設計B地製造的分散式生產模式。
鄭謝雄表示,透過數位工具串起各地研發人力,便可切分客製化專案的任務,並交由不同時區的研發團隊分工完成,確保專案在接力式開發中持續推進,有效提升執行效率,並滿足客戶想要加速產品上市的期待。
優勢四:打造高度自動化產線 確保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
台達從數年前就開始提升自動化生產比重,並持續優化品管系統,可高度掌握並即時發現生產異常狀態。更重要的是將自動化考量提前至產品設計階段,要求研發團隊在開發初期即需評估自動化製造的可行性,當產品升級至下一世代時,提高自動化製造的比重,藉由自動化生產來提升產品品質與確保如期交貨,克服缺人缺工的挑戰。
台達在AI伺服器電源市場的成功,充分展現了策略前瞻性與執行力的重要性。從10年前的提前布局,到今日成功建構4大優勢,台達不僅成功搶得AI時代電源產業的先機,更彰顯出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AI基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戰略地位。